中国共产党大事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
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讨论处理战后的世界问题。中国政府代表提出了收回山东主权、取消“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等正当要求。4月下旬,和会在各帝国主义国家的操纵下,悍然决定把战前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交给日本。这个消息在中国人民中、首先是在知识界和学生中激起了强烈的愤慨。5月4日,北京13所大专学校学生三千余人在天安门集合,示威游行,主张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要求惩办北洋军阀政府的亲日派官僚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军警,逮捕示威群众32人。5月5日,北京学生总罢课,并通电全国,各地学生纷纷罢课响应。6月3日、4日,北京学生讲演团分赴全市各主要街道演讲,北洋军阀政府再次派出军警、马队进行镇压,逮捕大批爱国学生,更加激起全国各界的义愤。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也开始加入运动。从6
月5日起,上海工人罢工,支援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参加罢工的产业工人有六七万人。上海商人举行罢市。沪宁铁路和沪杭铁路工人,京汉铁路的长辛店工人,京奉铁路的唐山工人相继罢工。汉口、长沙、芜湖、南京、济南等地都有工人罢工。旅法华工也参加了拒签和约的斗争。对于以工人为主体的群众斗争的迅猛发展,帝国主义者和军阀政府感到恐慌。北洋军阀政府在6月间被迫释放被捕学生,免除曹、章、陆的职务。6月28日,在全国各界群众和旅法华工、留学生及华侨的强大斗争压力下,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重大胜利。这也是中国无产阶级第一次独立登上历史舞台,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邓中夏等为代表的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知识分子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做好了准备。
7-8月:“问题与主义”之争
7月20日,胡适在《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反对社会革命。该文的发表,在思想领域引起一场“问题与主义”之争。8月17日,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对胡适的观点进行了批驳,指出问题与主义不能分离,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社会上多数人的共同运动,而要有多数人的共同运动,就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理想、主义作为准则。他旗帜鲜明地提出,要用“布尔什维主义”作为思想武器,以求中国问题的根本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