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博兴一中建校初期的回忆
张永耀
我不是博兴一中毕业的学生,但对学校怀有深厚的感情,因为它培养了我两个孩子,俱能为社会做些有益的事情。故在学校举行60年校庆之际,我也特别关注,当从媒体上看到宏大的祝贺场景,顿感心潮起伏,思绪涌动,毫不自觉的想起当年。
建国前夕的1949年3月,到建国初期的1952年10月,博兴县的县长是王君同志。他是邻县广饶城里四村人,抗战初期参加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老革命。
在他任职期间,由于长期的战争创伤,国家百废待兴,人民生活痛苦不堪。为了尽快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为国家培养急需的建设人才,他首创开办“县立中学”,这在当时是睿智高明之举。因建国之始,各项事业都面临恢复和发展的巨大困难,教育事业更是困难重重。那时,惠民地区黄河以南各县除省立高青中学之外,其他各县尚未设立中学。直到1952年暑假开学,桓台、邹平、广饶等县才陆续由省统一设立中学。而我们博兴却在
1951年初春即由县财政投资开办了“县立中学”,王君兼任校长。只招收一个班50名学生,教室暂设在城关完小内。同年秋又招收了一个班也是50名学生。学校迁往现在博昌街道办事处所属的董杨村天主教堂内。这个班的生源系1952年春节的应届高小毕业生,全县七处完小,每校一个班,班内的前10名前去应考,外加部分往届的高小毕业生,所以这个班的学生可谓当时的精英之才,本人也是身历者之一。
教师的来源,原来教第一个班的语文教师朱本宜,教数学的于云溪,由见桥完小调来的语文教师孟伯言,由兴福完小调来艾方兴老师,既教生物、外语也教物理、化学。由纯化完小调来的音、体、美教师常子韶,还有一位领导韦绍孔。
开学典礼那天,在学校东大门外的场院里,简易的主席台前,同学们席地而坐,王君县长亲临现场并以校长的身份发表讲话,鼓励全体师生要刻苦用功,努力学习,掌握妤科学知识,尽快投入到国家急需的工作岗位上去。为建设新中国新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大家深受鼓舞,掌声雷动。
当时的教学条件十分简陋,一班的教室设在民房里,宿舍在教堂的所谓二楼上,二班的教室在教堂东三间,宿舍在西三间的地面上打地铺,底下一层麦穰,上面铺一层席,用砖头垒的所谓床沿。老师们的办公室也很简单,是延用的原来神父们的办公房间,既是办公室也是宿舍。师生同样的伙食,一天两顿饭,晚上喝稀粥,白高梁窝头,咸菜、白菜、萝卜汤。尽管生活比较艰苦,然而师生教与学的热情都十分高涨。读书声、唱歌声、早操声、篮球比赛等活动,吸引着驻地的男女老少,不大的一个村庄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朝气。
正当大家沐浴着新生活的阳光,向往着未来的美好前景,刻苦奋进的时候,在即将放寒假之际,学校接上级指示,因国家急需发展教育事业,需要庞大的师资队伍,故将“县立中学”改为惠民地区第五速成师范,现有学生一律随转,到52年暑假即毕业分配。同时,52年春节后,又在全县七处完小的应届毕业生中招收了100名学生。这样,在52年暑假就有4个班的学生参加分配。但由于部分同学不满18岁,年龄既小又有较好的培养前途,即保送到惠民师范从一年级开始接受初师教育,也有少数同学转到外地继续接受初中教育,本人就是转入高青中学插进二级二班的。那时,直接参与分配的也就是在160——170名学生左右。这些毕业生除充实本县的教育事业外,还大量的支援了邻县的教育战线。
在这期间,现在的一中校址己选定,并建起了砖瓦土木结构的部分教室和宿舍,上述的毕业生也由董杨迁进了新的学校。同时,就在这年的暑假开学,“山东省立博兴中学”正式挂牌成立。初中一级四个班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
现在,目睹高楼林立,规模宏大,花木丰茂,设备齐全,现代化教学方式的博兴一中,已是全县最高学府之一。然而,它的诞生之初所经历的困难曲折以及师生的艰苦生活,是现在的年轻教师和广大的同学们所难以想象的。
2012年10月草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