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历史沿革(四)
1989年1月,白长远出任一中校长。正值北京等地出现政治动乱之际,学校采取多种有力措施,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保证了学校局面的稳定和正常的教学秩序。为了加强德育和学生管理,原教导处改为教务处,分管教学工作;另设政教处,专门负责学生的德育工作和班级管理等项事宜。实行以年级组为管理实体,年级组、教研组并行的新的管理体制。认真贯彻和实施《中学德育大纲》、《中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根据本校实际制定了《博兴一中违纪学生处理意见》、《博兴一中学生一日常规》。1990年8月创办“中学生团校”,1993年7月又创办“中学生党校”,成为教育学生的有利阵地。1990年,学校启动校舍改造工程,在县委县府的领导关怀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取得突出成绩。新建教学楼一幢,可容36个教学班;完成了学生餐厅一期工程,可容800多个学生就餐;所有平房修葺一新,并修建了
1993年4月,白长远调往县教育局任局长、党组书记,穆云瀛来一中接任校长、党总支书记。8月,《博兴一中整体改革实施方案》(1992年12月三届二次教代会审议通过)开始实施,实行校长负责制、教职工全员聘任制、结构工资制、岗位目标责任制(简称“四制”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全面启动,进一步增强了办学活力,促进了学校工作的新发展。9月,获得省教委、省人事厅授予的“教书育人先进集体”称号。1994年4月,滨州地委公布博兴一中升格为副县级事业单位。当年又取得高考好成绩,本科上线91人,位列全区重点中学第二名,万人比居全区第一名,王雪瑞、许志广两名同学个人总分分列全区第一名和第二名,均被清华大学录取。德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开展了多项思想品德教育活动。199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搞了图片展览,请来县委有关领导和革命老干部给全校师生做报告,进行了一次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1996年4月,开始了与蔡寨中学的“手拉手联谊活动”,两校初中学生多次密切交往,获益颇丰。从下半年开始,启动了创建省级规范化学校工作。至1998年,新建一座教学楼,两座教工宿舍楼,一座图书实验楼,进一步优化了校园环境;教育教学设施充实更新,微机室、语音室、书法室、美术室、音乐室、舞蹈训练房、劳技教室及德育展室一应俱全,理化生仪器标本达到部颁一类标准,图书室藏书己达70000多册。在优化办学条件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学校内部管理,努力推进素质教育,亦取得明显成效。1999年1月,省规范化学校验收团来学校评估验收,5月,省教委公布博兴一中为“省级规范化学校”。自1998年暑期始,学校不再招收初中班,原在校初中学生归并于县实验中学,一中成为高中学校。
1999年9月,穆云瀛调往博兴师范任职,白长远再次出任一中校长、党总支书记。白长远到任之后,狠抓以师德素质为重点的学校形象建设,学校制订了《关于树立和维护一中教职工形象暂行规定》,设立了“师德建设警戒线”,严明校风校纪,加大督查和奖惩力度,从而使全校教职工的师德形象明显优化。为了激励全体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争创优异成绩,自2000年初始,启动了“名师工程”,6月,综合多方面条件,评选出首批名师8人。学校总务工作加大改革力度,实施后勤服务社会化,取得显著成绩,全区现场会来一中召开。建筑面积达5455平方米、设施完善、可容1600多学生的公寓楼及可容800多学生就餐的餐厅二期工程,分别于11月、12月竣工并投入使用;交互式媒体校园教学网,在年初联通。2001年,又建成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的多功能服务中心,为师生提供了购物、洗浴、餐饮等多方面的便利;建筑面积6459平方米的6号教职工宿舍楼亦在年底竣工,至此,全校教职工大都住进了楼房。2001年,教学质量又有大幅度提高,高考成绩获得历史性的突破,本科上线279人,其中有音体美考生75人,被北京、上海等地艺术体育院校录取。在学科竞赛中,有3名学生获得国家级奖励。8月,学校召开了六届二次教代会,审议通过了《博兴一中学校内部体制改革方案》,会后立即付诸实施,进行了以教职工全员聘任制、结构工资制、校内低职高聘、中层干部竞争上岗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会议还通过了《关于庆祝建校50周年的决议》,自10月份开始,校庆筹备工作全面启动。年底,又召开了六届三次教代会,会上学校将《博兴一中2001年——2005年发展规划》,提交全体代表审议。《规划》为学校在本世纪前5年的发展,描绘出一幅令人欢欣鼓舞的宏伟蓝图。2002年初,学校科技综合楼与2号学生公寓楼相继破土动工;校园绿化、美化及文化建设工程也同时启动;教学工作、德育工作加大措施和力度,争创新的更好成绩,以迎接建校50周年庆典的到来。